出殡时司仪说什么话
在农村,老人去世后,有好多禁忌与风俗,你知道有哪些吗?
在农村,老人去世了,各地都有各地的禁忌与风俗,只是各地与各地的禁忌与风俗不同罢了,但是,大致上差不多,都是尊重死者为上。
我是河北秦皇岛农村的,我们这里死人了,首先给死人穿上寿衣,然后停到灶堂屋,停尸床下面要放一小捆高梁茬子(就是很短的高梁秸秆带根须的那一段,一般四十公分左右,),这个是用来干什么的就不得而知了,在尸体的胸口部位扣一块瓦(就是盖房子用的小瓦)这个也不知道有什么讲究,在头上盖块布(以前是黄连纸,盖纸的目的是,如果死人复活了,出气的时候那张纸就会动,证明死者又活过来了)。现在都没人盖纸了,都是盖一块黄布。
如果死者家属要去别人家办事的话,不要穿着孝衣去,要把孝衣脱了,这个很简单,就是不要把晦气带到别人家里去。
还有,就是,我们这下完葬埋坟的土要剩一些,剩下的这些土要等死者家属吃完饭后去圆坟时再把这些土填完。圆坟的时候,要带米水(就是带一瓶水,水里要放些黄米或小米之类的,没有的话放些大米也行),到坟地了,把这瓶米水围着坟头倒一圈,最后在烧纸的那一端留个口,就是米水断开,然后在坟头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摆一盘素菜,最后就是盖房子了,就是在坟头上用高梁秸秆,横着插五根,竖着插四根,这就是给死者盖房的檩木了,然后在上面用买的烧纸把檩子全盖过来,这死者的房子就盖好了,中间插上灵幡,四周插上花圈,在倒米水的断口部位放鞭炮烧纸就行了。
中国地域辽阔,人口众多,兄弟民族有五十六个,不但“一方一俗”,而且由于民族的不同,丧葬习俗因此各异,我的一支秃笔,无法一一呈现解答,仅限于我个人的了解,回答农村汉民族的一些“禁忌”和“风俗”。
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将丧葬看作家庭中的一件大事。“丧葬礼仪”在周朝已经初具规模,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一系列庞大而繁杂的礼仪。葬礼体现出人们对死亡的理解和所持态度,也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心理特征。
位于山西省南部黄河与汾河交界处的农村(我查找地图,应该是禹门口河津一带),这里的农村葬礼在十几年前还是很讲究,并且颇有“古风”格调的。
(在墓地痛哭的亡者家属)
一,选择“风水宝地”和“择吉安葬。
用四川的风俗习惯,应该请“阴阳先生”,花钱不多,我为先父选择骨殖安葬的方位,均是採用“子午向”,这个可以用罗盘,也可以使用手机勘定。
阴宅风水一说,传承千年,源远流长,在一个“虚空的法界”尤其重要。希望认真处理,不可草率从之。
(位于某市的公墓)
二,先人故去,禁忌“热死热埋”。
农村老人去逝后的禁忌:
不能说死了,七八十岁的说“老了”,年轻一点的要说“走了”。
子女一百天之内不能剪头发,等过了百日后才能理发。
去逝第一年大年初一不能串门拜年,否则人家会不高兴,感觉很晦气。
第一年过年不能贴对联,第二年贴蓝对联,等三年就可以贴红对联了。
老人去逝后的风俗:
在最短的时间内先“指路”,就是用谷秸绑一个像马驹形状的“罗马子”,上面搭上一件老人穿的上衣,到大门外的路口上,由长子手拿一根高梁桔,站在高凳子上,面朝西南方向,高梁桔指向西南方向,嘴里喊:(爹或娘)你上西南,连喊三遍,其他子女随声咐合:你上西南。然后长子跳下凳子的同时,并将凳子用力蹄倒在地,所有子女跪地磕头,帮忙办丧事的人将“罗马子”烧掉,子女哭着回家,“指路”的仪式就算结束了。
第二天即二日,出嫁的女儿一路哭着回家,给婆婆磕头,名曰“谢婆婆”,也是给爹娘“哭路”,让老人去阴间的路上走得顺畅。
二日,早、中、晚送三趟“江水”,就是去村头的路口上给阎王爷烧纸泼汤,希望能让老人过关。晚上“烧马子”,就烧一个纸马,让老人骑马去西天佛爷殿或老母殿报到,名曰“发盘缠”。
第三天出殡下葬,中午,老人的女儿媳妇及侄女要到坟地“煎糕”,就是把墓穴烧热,免得老人去“新家”感到冷。出殡前,子女要在灵杦前陪老人吃最后一顿团圆饭,一生的亲缘就此了断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ctlkw.com/post/4881.html发布于 07-25